要不停的超越自己,更要不停的审视自己

2007年9月13日星期四

历届总理记者会回顾

17年弹指一挥间,回头望去,中国已经迈出这样大的步子,不免令人感叹
“政府首脑举行记者招待会是新中国的一个传统,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时候就开始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陈力丹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中央电视台1988年开始直播‘两会’记者招待会,总理答记者问的场景就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陈力丹说,从那时开始,中国老百姓有了一部直观的编年史。与正规史籍相比,精彩是这部编年史最大的特点,内中有喜笑怒斥,还有浅吟低唱,多少年后回味起来仍不觉乏味。
直观是它的另一个特点,一个大国走过的17年,有多少焦点浓缩在那些春天里的17个瞬间之中,如同一幅点阵统计图,清晰地描绘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脉搏。
发展经济一以贯之
在历任总理出席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发展经济都是被问到最多的话题。温家宝总理的两次答记者问,一共回答了33个提问,其中与经济有关的问题6个,占总问题数的18%。
李鹏任总理的两届任期内共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了124个各类问题,经济问题20个,占总比例的16%。此外,在回答年度展望和上年度总结这类问题时,经济工作也是总理们论述的重点。
朱基任总理的5次“两会”记者招待会共回答了73个问题,经济问题21个,占总比例的28%。
在各个时期,有关经济问题的提问数量稳居前列,可见这17年是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17年。平稳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一直是全民的共识。
通过分析,人们也能发现每位总理在经济工作中强调的话题都有一致性,而许多问题,在几乎每次记者招待会上都要反复提出,如经济增长、农业、宏观调控、金融改革等。
但总理的回答,也有不同的侧重,比如,温家宝提到“三农”的频率非常之多,他在第一次出席记者招待会时,列举中国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时,就把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放在了第一位。
而朱镕基总理回答的21个经济问题中,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有10个,占据了半壁江山。李鹏总理回答的经济问题中,比例最大的是价格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不同时期面临不同关键问题的生动体现。
不少问题进入“博物馆”
至此,中外记者已向三届总理总共提出了几百个问题,其中,不少已经随着中国的发展变化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多次参加“两会”的老记者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国是否继续对外开放”等类似的问题是中外记者向总理提问的焦点之一。如1990年,中外记者尚在关心类似海南洋浦引进外资开发的计划是继续还是搁置这样的问题。因为当时“有些人对洋浦的开发产生了一些不理解,担心它成为新的租界,或者成为殖民地”。
然而,今天这样的担心,似乎已消失了。经济学家宋冬林说,最初,中国的对外开放还只是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沿海省份的一些区域搞小型的试验区,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有选择性地进行“成片开放”。
如今,从深圳到哈尔滨,从上海到乌鲁木齐;从东南沿海到内陆西部,从南方特区到北部边陲;从家电轻工生产到汽车飞机制造,从来料加工到合资银行,对外开放的步履已遍及中国每个角落。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外记者还曾关注:中央怎样在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中保证“权威”?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的是中央几乎完全主导经济运行和管理的模式。但是,去年德国电视一台记者的提问,是关心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使宪法和法律不成为一纸空文。
与此相关的是,几年前,在记者的提问中,还有能否允许中国的私营企业参与某个行业等内容。这个问题现在再提出来,也显得陈旧了。
上世纪80年代,中外记者的有关提问和总理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一些具体原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的回答,都已成为历史一瞥。
17年弹指一挥间,回头望去,中国已经迈出这样大的步子,不免令人感叹。

细数全国两会13位新闻发言人
 
两会新闻发布会制度由来
近年来,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每年在召开全体会议之前,都要由“两会”新闻发言人分别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召开人大、政协会议的有关新闻,并回答中外记者提出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两会”对外开放的显著标志之一。然而,“两会”新闻发布会起源于何时?当初为什么要举行新闻发布会?历史上哪些人担任过“两会”新闻发言人?这些情况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据笔者回忆,“两会”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始于1983年6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从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到六届一次会议,我们国家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政治局面安定团结,生产建设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举国上下正在同心协力,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在这个大背景下,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召开换届的会议,自然引起了海内外众多传媒的广泛关注,包括港澳台和外国的不少新闻媒体都希望能够到北京采访“两会”。
为了使众多传媒和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了解中国人大和中国政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两会”秘书处同有关方面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扩大“两会”对外开放的程度,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召开之前,分别举行新闻发布会,并邀请和欢迎港澳台和外国新闻机构派记者采访“两会”。此举受到境外新闻机构的普遍好评,认为这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有力举措。1983年6月4日上午,“两会”首任新闻发言人——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副秘书长曾涛、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副秘书长孙起孟,分别受各自会议秘书处的委托,同时向中外记者发布了关于召开“两会”的新闻。自那时起,“两会”建立的新闻发布会制度就一直延续至今。
细数全国两会13位新闻发言人 
先后担任过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的有四人,他们是:曾涛(六届人大一次会议至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姚广(七届人大二次会议至五次会议)、周觉(八届人大一次会议至五次会议)、曾建徽(九届人大一次会议至五次会议)。这四位新闻发言人都在全国人大外委会担任过领导职务,其中曾涛、姚广、周觉是外委会的副主任委员,曾涛和周觉还主管过新闻宣传工作,分别担任过新华社社长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曾建徽是九届人大外委会主任委员,曾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和新华社副社长。
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会议新闻发言人的有九人,他们是:孙起孟(政协六届一次会议)、陆平(政协六届二次会议至三次会议)、孙轶青(政协六届四次会议至七届一次会议)、卢之超(政协七届二次会议至八届一次会议)、李鹿野(政协八届二次会议)、钱李仁(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梁金泉(政协八届四次会议至九届一次会议)、田曾佩(政协九届二次会议至三次会议)、齐怀远(政协九届四次会议至五次会议)。政协八届二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原定为韩叙,后因其患病住院,改由李鹿野接任。政协会议的九位新闻发言人,既有当时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的孙起孟、陆平、孙轶青、卢之超、梁金泉,也有担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的钱李仁、田曾佩和担任外委会副主任的李鹿野、齐怀远。孙起孟是1949年9月召开的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正式代表,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还担任过民建中央主席。陆平曾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顾问。孙轶青是老新闻工作者,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和《北京日报》总编辑。卢之超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局长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梁金泉调任全国
政协副秘书长之前,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后调任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席、党组书记,孙轶青、卢之超、梁金泉都先后分管过全国政协的新闻宣传工作。钱李仁担任过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和《人民日报》社社长,是中共十三届中央委员。田曾佩、齐怀远、李鹿野都是外交家,前两人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同是中共十四届中央委员,齐怀远还是外交部首任新闻发言人,李鹿野曾多年担任我驻联合国代表团大使。
从“两会”新闻发言人的简要经历中可以看出,他们不仅熟悉人大、政协工作,而且熟悉新闻宣传工作,有的还是从事过外宣工作的领导和专家,对新闻发布工作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九年来总理记者会第一个提问者和问题
 
2007年两会已经接近尾声,两会历史上第17次总理记者招待会也将在3月16日举办。本文将回顾1998年以来历届总理记者招待会的第一个提问者和问题。
1998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  基层民主选举
1999   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记者   世界货币
2000   新华社记者  西部大开发
2001   新华社记者  中央财政政策
2002   中央电视台  经济增长率
2003   中央电视台  新一届政府的困难和挑战
2004   中央电视台  发展中面临的最重要的和最困难的问题
2005   新华社记者(新华网记者)   宏观调控
2006   农民日报记者  建设新农村

没有评论: